七月,暴雨如注,多地遭遇罕見水災。洪水漫過堤壩、沖毀道路,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。在這場與自然災害的較量中,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成為救援行動中的“科技利刃”,顯著提升了救援效率,為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。
物聯網是災害預警的“神經末梢”。物聯網技術通過部署在河流、水庫、堤壩等關鍵區域的傳感器網絡,實現了對水位、流速、降雨量等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傳輸。例如,在貴州榕江特大洪水救援中,南方電網利用“應急一張圖”系統,整合了物聯網設備監測的電力設施狀態數據,結合三維數字化模型和AI算法,在15秒內精準匹配搶修隊伍調度方案,實時生成最優搶修路徑。這種“物聯網+大數據”的模式,使電力搶修從傳統“人海戰術”轉向“智慧作戰”,大幅縮短了停電恢復時間,保障了災區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此外,物聯網技術還通過智能傳感器網絡監測地質活動。在地震易發區域,地殼運動產生的微小震動會被傳感器捕捉,數據經無線傳輸至云端分析后,可提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預警,為群眾爭取避險時間。這種“秒級響應”的預警機制,在多次地震中成功減少了人員傷亡。
人工智能是救援決策的“智慧大腦”。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海量災害數據進行深度挖掘,構建了高精度的災害預測模型。在貴州榕江洪災中,AI算法分析了歷史降雨數據、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實時氣象云圖,預測出洪峰過境時間和可能淹沒區域,為政府提前轉移群眾、部署救援力量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在救援現場,AI技術更發揮著“指揮官”的作用。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,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快速定位被困人員,并通過路徑規劃算法避開障礙物,將救援物資精準投送至目標區域。例如,在河南暴雨救援中,沃飛長空科技的XC-25無人機通過AI算法優化飛行路線,24小時不間斷搜索地面求救信號,大幅提升了救援效率。
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,催生了“空天地?!币惑w化救援體系。衛星遙感提供宏觀災情圖像,無人機進行中觀區域偵察,地面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微觀環境變化,AI算法則整合多源數據,生成動態救援方案。這種“科技+協同”的模式,在貴州榕江洪災中得到了充分驗證:兩棲救援車突破水陸邊界轉移群眾,AI機器人餐車在安置點提供熱食保障,凈水設備將泥漿水轉化為飲用水……科技力量貫穿了救援全鏈條。